丁峰的博客 Free is a matter of liberty, not price.

12/26/2006

岁末谈博客

Filed under: 个人,所有帖子,本站 — Ding Feng @ 12:06 am

又到岁末,各种标题诸如2006十大……之类的盘点总结帖在网上铺天盖地,而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岁末经常心绪不宁,觉得时光如同白驹过隙,总是一眨眼就过了,而回首一年,好像忙忙碌碌的做了很多事,而又好像什么都没做,似乎没有得到什么,反而又失去了一年,心情比较复杂,hoho。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岁末情怀。

老话虽是说上帝待人是公平的,给每个人都是一天24个小时,但回首我的2006年,毫无疑问Blog有关活动,既包括写自己的Blog,也包括看别人的Blog,占据了我这每天24个小时中的很大一部分。自己写的每一篇都白底黑字的在网上 24×7 的挂着,年底清点起来也不费事:2006年一共写了115篇Blog,按照从3月26日开博之后计算的发帖频率是平均 2.4 天写一篇。确实称得上是隔三差五就贴出来一篇。

下面就随便扯扯一些对博客的想法。

Blog是人类大脑之间的接口

我刚看到这个提法的时侯觉得比较新颖有趣,仔细想想呢,也比较认同这种提法,是我在一个朋友luluezhu的Blog上看到这样说的,原文摘抄如下:

不知道是谁发明的blog,这个作为世间最复杂的东西-人类大脑的接口,将无数的头脑连接起来。

不论身处异地的朋友,还是久未谋面的老同学,抑或关心你的亲友,都能通过它了解你的近况,你情绪的起伏,你的困惑,你最近CONCERN的事情…你无需找人倾诉,你的朋友会自动的关心你,或是受你的感染,最重要的是了解你更多。同样,你也可以通过朋友的BLOG知道他最近的生活,这样下次你们见面时不会一下子找不到可以说的话。

也有人担心BLOG会暴露自己的一切,害怕自己赤裸裸地躺在众目睽睽下,我也担心过这个问题……的确获取了解和保护隐私有某种程度的对立,但还是可以区别的,界定权完全在你。不过对于是否开放接口,我以为与其裹得严严实实,坚冷的外表下一颗脆弱的心,不如大大方方敞开心扉,获得朋友的了解与认同。

而我自己的感受是,自己写Blog,让我和朋友们的联系更有质量了,或者说是 Writing Blog Make Yourself Better Understood ,你被别人了解的更多了,你的读者了解你更多了。

当然这会牵涉隐私保护问题,但就像上面说的”界定权完全在你”,当你写Blog的时侯,要时时刻刻想到这可能会被完全陌生的人看到,因此说事说到什么程度,如何在写Blog的同时也能保护自己或者别人的隐私,这倒真的值得写每篇Blog的时侯好好考虑一下。

读别人的Blog,则既可以说让我知道的更多,也可以说让我知道的更少更窄。

这句话初看似乎矛盾,容我解释一下。我现在看很多人的Blog,包括一些名人或者业界公司的大佬级别人物的Blog(比如IBMHP公司的一些VP级别人物的Blog),试想如果没有Blog,平头百姓可能很难知道这些人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读别人的Blog让我知道的更多。套句时髦的话,所谓的”世界是平的”。

然而,由于总体上来说Blog还是新生事物,写Blog的人还是以IT行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的人居多,这就使得如果你读别人Blog读得多,反而是内容偏重于IT行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了,因此反而是读Blog越多,你的视角会比较容易的局限在这类话题上。虽然你了解IT行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动态可能比以前知道的更多了,但总体上反而视角窄了,所以我说读Blog也让我知道的更少更窄了。

不过我认为这个问题可能应该是一个暂时现象,是因为Blog毕竟是个新生事务。就好比10年前名片上如果有EMail地址可能就很稀奇了,而且我想当时看到的印了EMail地址的名片肯定大多数是IT行业的人士,而现在呢,谁的名片上没有EMail地址呢。所以我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其他话题、其他行业人士的Blog会越来越多,而且RSS订阅和退订的方便也使得这问题很简单,把你不喜欢看的Blog退订就是了。

Blog如果更新很频繁,则往往Blog容易流于日记流水账或者新闻短评模式,难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博客隔三差五就更新的属性决定了博客帖往往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因此往往很难有比较大的价值,这一点我在今年2月初就看到有人这样说

人的思想就像葡萄汁一样,存放的时间越长,酿出来的酒就越好,刚榨出来的葡萄汁马上就喝了,这是浪费,要想有更高的价值,就得花几年的时间去酿造红酒。红酒就是小说,鲜榨的葡萄汁就是博客,同样的思想你到底是愿意选择廉价的葡萄汁,还是选择红酒,你自己看着办吧!

现在回头看来,这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也有一定的道理。现在网上Blog虽多,但很多流于日记流水账或新闻短评模式,原创出来的比较有想法的帖子比较少见,我现在经常一两个小时看完抓虾之后怅然所失,看到很多新贴,但又没有一个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也难怪,不可能要求一个人每天都有那么多真知灼见出来,呵呵,所以更新频繁未必是一件好事。

所谓日记流水账模式,我是指那些写今天我去了哪里干了什么事的流水账,但实际上我很同意王建硕在他的《今天是我写blog的第999天》说的”没有人真的关心你今天干了什么。不用告诉别人发生了什么,告诉别人为什么这很重要。”如果是这样日记流水账写Blog,那除了以后给你自己看,除了给至亲家人看,我想恐怕真的不会有其他人关心你今天干了什么,但如果写出东西来给别人看,别人关心的是你今天想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想法。

而所谓新闻短评模式,我是指给个新闻链接,自己随口说两句话的小文模式,特别是网上众多的IT人或互联网行业的人的Blog,说一些行业八卦,什么今天谁离开了微软去了Google啦,什么今天谁被谁收购了啦,我现在觉得这种文章的意义不是很大,新闻自然有新闻网站去做,个人的Blog最宝贵的是你对这新闻的看法、想法、推测。

或许有人说Blog为什么就不能是日记流水账或者新闻短稿呢,我说是的,当然可以是的,只是我个人更喜欢看到一些确有内涵的帖子。所以这问题是仁者见仁而已了。这没有对错,只是各人的不同喜好。

谨慎的与时俱进

记得以前改革开放初期,对新生事物的双刃剑效应、良莠不齐就有过类似的争论,邓小平就说过:”打开窗户,新鲜空气会进来,苍蝇也会飞进来。” 所以我想对于读、或者写Blog的各种双刃剑效应,首先应该不能因噎废食,但同时也应该看到Blog的上述副作用,不能沉迷于Blog,更不能因为要花大量时间读写Blog而脑子太兴奋,睡觉变晚了,休息更不好了,身体变差了,那就有点过了,所谓”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呵呵。

12/22/2006

通过博客来拜年

Filed under: 个人,所有帖子 — Ding Feng @ 12:22 pm

昨晚收到一个手机短信,堪称今年最早拜年短信了,而且一下子把这个季节的节日全部通吃:

祝你1天后冬至快乐,3天后平安夜快乐,4天后圣诞节快乐,11天后元旦快乐,55天后情人节快乐,59天后春节快乐,74天后正月十五快乐!

我突然想起,其实这些节日在人类社会都存在了上千年了,但技术的进步、通信手段的改变,使得近些年,每年年底年初,人们依然过这些节日的时侯,互相祝福的手段发生了很多变化。

我记得十几年前,大家是用 真实的笔 写纸张的书信,或者用真实的笔写在纸张的贺年卡上,然后让邮局传递到收信人手中。

后来固定电话越来越普及了,慢慢的很多人习惯 打个电话 说句拜年的话。

后来电子邮件流行了,大家互相 发Email,或者上电子贺卡网站来 发电子邮件方式的电子贺卡

后来IM(即时通信软件)流行了,大家在 QQ、MSN Messenger、Skype、Yahoo Messenger、Google Talk 等 IM工具上面互相问候

再后来这五、六年手机更普及了,短信普及了,大家开始互相 发手机短信 送祝福。

今年怎么办?是不是因为博客流行了,大家要开始 通过博客 来送祝福了呢?呵呵。

如果是的话,那我就起个头,今天我就在这个我自己的博客里面,向所有的来访的朋友,无论你是看网页还是看RSS Reader,只要你看到了,我就祝你:

祝你0天后冬至快乐,2天后平安夜快乐,3天后圣诞节快乐,10天后元旦快乐,54天后情人节快乐,58天后春节快乐,73天后正月十五快乐!

今天冬至,黑夜最长,阳光最少,阴气最重,鬼会出门,大家晚上早点回家吧。呵呵。

12/19/2006

MSN Messenger 中最不为人知的对话框

Filed under: 所有帖子,技术 — Ding Feng @ 12:06 am

我从2002年6、7月份左右开始使用MSN Messenger,直到今年它改名为Windows Live Messenger,直到现在,算起来我用MSN Messenger有四年多了,我都从未见到这个对话框,今天它突然跳出来,实在是闻所未闻、极其罕见:

msn-messenger-max-chat-log-dialog

原来是和同事A的聊天记录达到最大值了。接着我选择了保存以前的消息,就弹出一个新对话框让我选择存档文件名,选择后就把一部分旧的聊天记录保存为形如 ABCD123456 – Archive.xml 这样的XML文件,该项功能结束。我查了该Archive文件的大小,是2,081,471 字节。

刹那间我脑子里面有很多想法和感慨。

第一,要和一个人在MSN上说过多少话,才能弹出这个对话框啊。

同事A是我在工作上的搭档,所以每天有N多事情都是在MSN上谈(虽然如果不出差的话,我们座位彼此只相距几米),然而即使如此,也是从2004年11月我开始和她搭档之后,到现在整整两年多,才积攒出超过2,081,471 字节的聊天记录。我不知道如果是私人的朋友而非同事,那得聊多少天,才能看到这个对话框啊。

第二,窃以为这个对话框,应该算是MSN Messenger中最不为人知的对话框了,因此写这个Archive对话框的那位微软的程序员,会不会很郁闷呢?因为他(或者她)写的这段代码,得以显山露水的机会是不是太少了呢?

我马上想到《无间道》最后天台上的经典场景–梁朝伟说”对不起,我是警察。”,刘德华说”谁知道?”。 想象一下写这个对话框的程序员说”对不起,我真的写了Archive功能的对话框。”,Developer Leader酷酷的说”谁知道?”。请原谅我思维的跳跃性,呵呵。

第三,我记得2002年最开始我用MSN Messenger的时侯,MSN Messenger还是4.x和5.x版本,当时MSN Messenger自己是没有消息历史记录的功能的。当时为了保存聊天记录,我还特意安装了插件程序Messenger Plus!(它现在也与时俱进的改名为 Messenger Plus! Live 了)。今晚为了写这篇Blog,特意在网上查了查,果然查到这篇2003-06-10的MSN Messenger 6.0试用体验报告,里面有一句”大家注意到Open Message History项了么?呵呵,这就是大家企盼已久的聊天记录功能了”,可见大概是从2003年推出MSN Messenger 6.0,MSN自身才内置了聊天记录保存功能,请注意,据此从逻辑上可以合理的推测,最早也顶多是2003年的MSN Messenger 6.0里面才可能有这个Archive对话框的代码。一段代码能窝藏在我的机器里面三年多,虽然其宿主程序几乎每天都在运行,这段代码却三年多没有被运行过,这件事想起来就有趣。

顺便列一下MSN Messenger的版本更替年表,是从Wikipedia上看到的:

July 22, 1999, MSN Messenger 1 (1.0.0863)
November 16, 1999, MSN Messenger 2 (2.0.0083)
May 29, 2000, MSN Messenger 3 (3.0.0080)
October 23, 2001, MSN Messenger 4.6
October 24th, 2002, MSN Messenger 5
July 17th, 2003, MSN Messenger 6
October 23rd, 2003, MSN Messenger 6.1
April 22nd, 2004, MSN Messenger 6.2
April 7th, 2005, MSN Messenger 7.0
August 23rd, 2005, MSN Messenger 7.5
June 19, 2006, Windows Live Messenger 8.0 (Final)
November 2, 2006, Windows Live Messenger 8.1

据此年表,我在2002年用的第一个MSN的版本应该是4.6,然后是5,6……一路升上来直到今天。

12/16/2006

有道(yodao)的博客档案

Filed under: 个人,所有帖子,本站 — Ding Feng @ 7:20 pm

“有道”博客搜索的博客档案真有意思,以下是查我自己的Blog的结果:

平均发文间隔:4天

平均发文间隔:4天

习惯发文时刻:23点 22点 14点

习惯发文时刻:23点 22点 14点

习惯发文星期:周日 周六 周一

习惯发文星期:周日 周六 周一

发表文章长度:最长13790字, 最短471字, 平均3655字

发表文章长度:最长13790字, 最短471字, 平均3655字

评语很搞笑,恶搞了一把 林忆莲的《夜太黑》的歌词

告别白昼的灰,夜色轻轻包围,这世界正如你想要的那么黑。如果文章看来颓废,他只是累;要是谁留言表示反对,别理会;夜太黑,博主把沙发垒成堆……根据统计,博主习惯在周末发文。到底是周末才有时间回顾一周的故事,还是在周末才有惊喜和变化值得记录?仔细读读他(她)的博客就会知道。一句话,博主很能写!现在就把博主的博客文章全部集结起来,联系出版社准备发行《祥林嫂后传》吧。虽然只是隔三差五的发表博客,但在彷佛不经意的遥控器换台中,却总能看到博主的近日行踪。

看了这评语才知道原来我可以去出版《祥林嫂后传》:
也是,居然最长写了一万三千字,平均都有3600字,55%是2000字以上的长篇。
貌似偶是传说中的话痨?!

八卦一下,用”有道”去查查几个朋友的博客先。

用”有道”查了mvm的技术博客的结果是:

习惯发文时刻:0点 1点 7点
习惯发文星期:周三 周四 周二
发表文章长度:最长5763字, 最短136字, 平均2544字

用”有道”查了Zhang Ling的博客的结果是:

平均发文间隔:1天 最近更新时间:昨天
习惯发文时刻:22点 23点 21点
习惯发文星期:周六 周二 周日
发表文章长度:最长3662字, 最短147字, 平均1055字

对 Zhang Ling 的评语也是很搞笑:
要是去年,博主就是著名的网络写手了。可惜现在人人皆博,这算不得什么厉害啦。除了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和李敖,就属博主天天有话说了。

延伸阅读:

12/10/2006

银杏树落叶了

Filed under: 个人,所有帖子,旅行 — Ding Feng @ 6:37 pm

上海已经进入深秋,或者也可说是初冬了。今天天气晴好,恰逢周日无事,惦记着本部(上海交大本部,即徐汇校区)里面那片银杏树,想去看看是否跟往年一样该落叶了,于是午后我兜里揣个小相机就去了。

这十几棵银杏树在西大楼的背后,桃李苑对面,这里人迹罕至,很清净,我严重怀疑会不会有很多交大自己的学生可能都不知道本部里面还有这块地方吧,呵呵。

Ginkgo-Tree-SJTU-1

Ginkgo-Tree-SJTU-2

Ginkgo-Tree-SJTU-3

Ginkgo-Tree-SJTU-4

Ginkgo-Tree-SJTU-5

Ginkgo-Tree-SJTU-6

视听要一起讲究,所以也顺便放一首歌,名字就叫做 Ginkgo Tree(银杏树)。这首Ginkgo Tree来自德国的新世纪音乐家 Eddy F. Mueller 在1999年的专辑 Ginkgo Garden: Letters From Earth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在线播放。

[audio:http://www.fengdingcn.org/blog/audio/ginkgo-tree.mp3]

歌词写得不错:

Ginkgo Tree…

There’s a way for us to wander
If you look straight to the east,
Leading back into the garden
To the leaves of an old tree.

“One And Twain” keeps me still wondering,
But it shows a big harmony.
Lead me back into the garden
To the leaves of that tree — Ginkgo Tree!

Ginkgo Tree…

See the leaf, two parts united,
For so long, millions of years
Living thing, stronger than mankind
Did survive fires and fears.

And I know two poles surrond me
In the world, wherever I’ll be.
It’s the same as in the garden
At the leaves of that tree — Ginkgo Tree!

根据中文网站“音乐无疆界”的介绍

银杏,是目前已知地球上最早的树种,早在2亿5000万年前的侏罗纪时代就已经扎根于太古世界之中,有活化石之称。银杏树的生命力极之顽强,在日本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灾灭之后,是最先重现大地的植物,而且毫无受辐射影响的变异情形,实在令人啧啧称奇。正因如此,在日本银杏被誉为”希望的使者”。银杏的扇形对称的叶子,由于其叶子边缘分裂为二而叶柄处又合并为一的奇特形状,又被视作”调和的象征”,寓意着”一和二”、”阴和阳”、”生和死”、”春和秋”等等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和谐特质。银杏叶子也可以看作心型,所以又可以看成爱情的象征,寄予两个相爱的人最后结合为一的祝福。

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深深地被银杏的特质所触动,于1815年9月15日凭诗寄意,写下了短诗”Ginkgo Biloba”,作为向其爱人Marianne von Willemer示爱的礼物。而1993年,同样来自德国的新世纪音乐家Eddy F. Mueller也以银杏为主题,为我们献上一趟绝妙的音乐之旅。

Mueller早在70年代就活跃于德国哈根,曾在Pegasus, Mandrake, Nena(“99 Luftballons”)等多个摇滚乐队中担任吉他、键盘及风琴的演奏。累积了相当丰富的音乐经验后,他于80年代创立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Birdy,其后以Birdy的名义发行过11张专辑(包括LP及CD),并参与过逾2000部电影、电视及录像带的音乐制作,成为德国该行业中的佼佼者。1993年,Mueller从一部德国纪录片<Ginkgo, Leaves of Hope>中获得了灵感,并请他的好友–日本女油画家加藤温子(Atsuko Kato)为他的专辑绘画封面,由此完成了第一张以Ginkgo Garden之名发行的专辑<Leaves of Hope>。而3年后Ginkgo Garden的第二张专辑<Secret Call>面世,迅速成为大热。Ginkgo Garden以其独一无二的和谐之音征服了无数乐迷的耳朵,成为炙手可热的New Age音乐家。

链接:

12/08/2006

让你的名字上Google搜索结果头条

Filed under: 所有帖子,本站 — Ding Feng @ 2:45 pm

想知道怎样让你的名字上Google搜索结果头条(或者第一页)吗?那就在本站留言吧。呵呵。

以下为成功案例::-)

utopia

DingNing

Ding+Ning

总结:要么像utopia那样起一个难得一见、不太重名的ID,要么像DingNing那样猛留言、多留言。

类似的成功案例还有Kadvin同学、luluezhu同学。

反面教材:比较悲惨的有Carol同学,虽然留言数目位居本站前列,但由于ID过于重名,被淹没在网上众多的Carol里面了。

12/03/2006

45%时间在外地

Filed under: 个人,所有帖子,职场 — Ding Feng @ 10:43 pm

最近一个多月出差比较多,走马灯似的去了好几个地方,赶场子似的起飞、降落。

下图中的蓝色块所对应的日期是我不在上海的那些天,而茶色块所对应的日期是我有更新Blog。

2006-Oct-Nov-Calendar

如果用数字说话,正好10月和11月(加上12月1日一天)都是31天里面有14天不在上海,百分比是45%.

由于最近老是处在出行状态,而每次在机场、在机舱又总能至少带来两个小时左右的读书时间,所以近期Blog的话题主要是出行和读书。昨天今天一下子贴出四篇博,补作业的,呵呵。

年关难过啊,所以也就年底出差多,其他月份20%可能都不到。

当当网2006图书年度畅销排行榜

Filed under: 所有帖子,读书|影视 — Ding Feng @ 10:16 pm

快到年底了,各家都在忙着搞年终总结,卖书的也不例外,这不,当当网2006图书年度畅销排行榜出来了。

我来评说评说我看过的,或者还没看但我已关注了,准备要看的书:

职场类

我前一阵子写博推荐过《圈子圈套》和《逃离外企》都名列榜中,其中《圈子圈套2》名次还不俗是第2名,《逃离外企》是第9名,《圈子圈套》系列的作者王强写的另一本书《圈套玄机:职场案例解码》第10名,《修炼–我的职场十年》第14名,而写任正非、段永基、万润南的事的《我与商业领袖的合作与冲突》第21名。

顺便说一下,这几天我看了《输赢》,觉得不咋地,比《圈子圈套》差,这篇评论《输赢–温情脉脉的血战》写得深得我心。

小说

《达·芬奇密码》书居然是第1名,说实话我觉得同名电影挺无聊的,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兄弟》是第2名,我看过了,也觉得写得挺无聊的。

文化随笔

天哪,无聊透顶搞索隐派自个瞎琢磨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成了第1名,靠,我无语了。

我倒是觉得第8名《伶人往事:写给不看戏的人看》平客写的推荐贴)是很值得一看的书,我已购得,已经看了几节,作者章诒和是1957年中国第一号”右派”章伯钧的二女儿。

另外,谁要有章诒和的另一本书 《往事并不如烟》,麻烦借给我看看,谢谢。

动漫

这个榜很有趣,第1名是《关于上班这件事:朱德庸漫画作品》,第2名是《可不可以不要上班:弯弯漫画作品》,看来在当当网买书的都是不想上班的主儿,要么怎么这俩漫画书这样畅销呢,呵呵。

漫画就看看电子版的算啦,谁有完整电子版的吗,麻烦发给我看看,谢谢。

旅游

除掉那些旅游攻略类书之外,我觉得值得一读的是第6名邬敬民的书《叫我如何不宰你》,而第12名《旅行的艺术》我已经写过博客介绍过了

而所谓的雅致生活类书籍排行榜基本上等同于小资生活指南书排行榜了。

管理

可圈可点的书不少,比如搞互联网行业的人恐怕都会看看第13名这本《长尾理论》,第17名是郎咸平的《模式:零售连锁业战略思维和发展模式》。

创业

我看过的是第2名《蒙牛内幕》,但我给它评价一般。

思想

我关注的书有第2名《世界是平的》,第16名《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都还没看,正准备看。

顺便提一下,当当还同时出了当当网2006影视、音乐年度销售排行榜

不过,跟书籍排行榜一样,在我看来,销量前茅的不少是垃圾。

Anyway,在堆积成山的垃圾书和垃圾影视剧中淘出值得看的东东,也不容易,所以我才写写这篇。

12/02/2006

The Art of …

Filed under: 所有帖子,读书|影视 — Ding Feng @ 5:08 pm

前一阵子看了《旅行的艺术》这本书,英文原书名叫做《The Art of Travel》。

突然发现但凡叫 The Art of 什么的,好多都是貌似值得看看的。

点击小图到相应书的豆瓣网链接:

《孙子兵法》,牛吧,英文叫《The Art of War》,或者The Art of Warfare.

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作者高德纳(Donald E. Knuth)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退休教授。据说这部书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20部著作之一,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提并论。

《The Art of Unix Programming》,作者Eric Steven Raymond是Open Source和Unix领域的大牛。

而这位Guy Kawasaki,曾在1983-1987年在苹果电脑Apple任职布道师(Evangelist,负责产品和品牌的传播,就好像福音布道者一样), 1995-1997年任Apple 的总布道师,后活跃在风险投资领域。他在自己的Blog上弄了好几个The Art of…

其中以6月份这个The Art of the Start”开始(创业)的艺术”尤为出名,彼岸BeyondTheSea对这次演讲写了中文的介绍和摘录

虹桥机场:人等车 首都机场:车等人

Filed under: 所有帖子,旅行 — Ding Feng @ 4:10 pm

到达上海虹桥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出来乘出租车的经历将截然不同。

虹桥机场出来后等出租车的人总是那么多,顺着蛇形的栏杆弯来弯去的排成一个长长的队伍,我一般总要排上25-40分钟左右的队伍才能轮到我上出租车。

首都机场出来,景象完全不同,蛇形的栏杆也不过才设置了两排,等车的人稀稀落落的站着,而等着上人的出租车则一长溜队伍候着,我等2-3分钟就能轮到上出租车。

有一次是晚上8点多到的首都机场,初冬的北京,温度比上海低差不多10度,晚上的空气已经让从上海过来的我觉得异常清冷,哆哆嗦嗦的我赶紧上了出租车。回过神之后,我问驾驶员师傅:”您在这趴了多久才趴到这活儿啊?”师傅的回答让我有点惊讶:”仨钟头了都!”他说他送上一个客人来机场,下午将近5点到的机场,一看眼瞅着到饭点儿了,也是下班高峰时间,这会子要是回北京市区也是正好碰上堵,要是空驶走高速回去还得自个掏十块钱过路费,回到了市区虽说有活儿干,可一堵也就挣不到多少钱,这么一算计哪,得哎,就在机场趴着了,一趴就趴到晚上八点多才候到我这一个活儿。

挺聪明的师傅。

后来跟几个朋友聊起此事,朋友说他问过虹桥机场的出租车司机,得到的回答是他们不需要等那么久才能等到乘客。

所以我的结论是:对乘客来说,在虹桥机场,人等车;在首都机场,车等人

Powered by WordPress